圖 土地連三年交易破2700億,專家認為限期開發令將澆熄部分獵地熱。資料照片
施智齡/台北報導
房市熱,土地交易也火燙,近3年土地買賣總額每年逾2700億元,然部分買家購後不開發,選擇待價而沽或持續整合,被市場詬病推升房價的元凶。為杜絕業界囤地風氣,央行祭出建商土地18個月期限內動工,否則比例收回貸款或升息之規範,專家評論「中小型建商傷得重,未來土地交易競爭者量減,更加由大建商壟斷,房價要跌很難」。
央行日前明定,建商土地若18個月不動工,將要求銀行收回貸款或升息,成為繼去(2021)年購地貸款成數分回調降至6成、5成(保留1成動工款)後,再丟出的禁養地規範。
對此,瑞普萊坊市場研究部總監黃舒衛表示,接連的信用管制,最傷的是中小型建商,就限期開發來看,「上市櫃建商買土地,是具強烈開發意願,因為他們賺的就是營建、加工的錢,持有的土地庫存在季報、年報上,都須對股民交代,很少買來不動作的」。反觀未上市櫃建商,沒有任何股民,考量的就是公司獲利最大化,不論購地、開發,自主性高,也因此常見中小建商取得土地後,邊看市場態勢、慢慢規劃產品,甚或等待好時機,轉手賣出賺價差。
他說,限期18個月開發,等於切斷過去中小建商、開發商的公司財源,預期未來交易量縮,但同步也會導致市場推案量激增,過去2年(2020、2021)住宅建照核發量,都破16萬戶,是過去的1.5倍,以近3年土地交易熱絡態勢看來,今明年的建照量及推案將會再激增。
敦璟開發經理廖香婷觀察,近年台中五期、七期等域的土地交易都很熱,在地建商持有的土地,因為推案有品牌問題,比不過上市櫃建商,多半趁市場熱賣地獲利了結,又或是跟品牌建商合作;當前營建成本高,小建商搶工又搶不過大品牌,限期開發的規定將讓有地緣、人脈關係的在地建商,放緩買地,甚至加速吐地出來。
禁掉囤地風氣,能否扭轉高房價?住商機構企畫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認為「很難」,控制貸款成數、限期開發,只是讓小建商縮手,但大建商財力雄厚,好的地段依舊會高價搶地,反倒是競爭者少,品牌建商更壟斷市場,期待住宅價格下修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