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財政部新增高價房屋每坪單價門檻,高價房屋適用範圍擴大,低總價、高單價的小豪宅也入列。圖/本報資料照片
工商時報 郭及天
財政部打炒房出新招,針對個人出售2016房地合一稅上路前,所取得的舊制房屋,財政部除調高設算所得額標準1到5個百分點、豪宅獲利率自17%調高到20%,並新納低總價、高單價的小豪宅為增稅對象。
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直批,財政部完全搞錯方向,此擧增稅既以打炒房搶功,又行增加國庫稅收之實,此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並提出增稅政策弊端包括「不公正」、「不公平」、「不公開」、「不公道」、「不公義」等五大缺失。
李同榮指出,十年前台灣富豪都喜歡購買多戶豪宅,一方面凸顯富貴表徵,另一方面豪宅價格屢創新高,增值潛力可觀。但自從2014房市第五循環反轉向下後,豪宅跌幅最深,已非富豪們或投資客青睞的主流,投資市場分流至小宅。但政府官員卻未能貼近市場,集中火力對豪宅加稅門檻不斷降低,在房價高漲的同時,豪宅定義卻逐步降低台北市豪宅定義由8千萬降到7千萬再降到6千萬,中南部都會降到4千萬,其他地區降至2千2百萬,也就是說台北市想買新一點的房子,超過50坪就可能被認定為豪宅,二線城市隨便買個透天新房都有可能變成豪宅,況且無論你是否自住也會中槍,顯然政策思維凸顯迎合一般平民社會觀感,加重對高價商品的不友善。
李同榮進一步指出,財政部此次對房屋稅制的調升,已經造成「不公正」、「不公平」、「不公開」、「不公道」、「不公義」等五大缺失:
(一)以一定總價一定單價「一刀切課稅」,這是「不公正」:2014年台北市在張金鶚副市長提出的7月前購買新屋加徵「囤房稅」大幅提高房屋稅基,造成「一刀切」不公正的政策後遺症,自住的新屋,7月1日與6月30日購買只差一天,平均稅制相差5倍以上,甚至有高達20倍之多,後來柯政府才亡羊補牢的修正。如今財政部又是一刀切手法,表面上理由是漲價要歸公,但台灣房市的投資市場都漲價歸公嗎?更何況針對自住型不算豪宅也被納入豪宅的自住換屋者,「一刀切」增稅,只能說「情何以堪」?
(二)針對高價產品「選擇性加稅」,這是「不公平」:政府不論是否自住換屋,對高價房產採選擇性加稅,造成社會貧富觀感對立,也造成一些只想改善生活環境的無辜的自住者。這顯然是「不公平」政策。
(三)多技術官僚「黑箱作業擬定稅制」,這是「不公開」:政府每次稅制改革都是由技術官僚配合御用學者閉門造車,把台北市6千萬、高雄、台南4千萬、二線城市2千2百萬列為豪宅,「不公開」聽證廣納各界意見,擬定出的政策完全不能貼近市場,往往推出施行後再列出十幾條排外條款,包括「奢侈稅」「房地合一稅」都造成無辜受害者衆,這就是政策「不公開」的缺失。
(四)箭指自住戶「抓大放小」,這是「不公道」:政府大幅對高價產品加稅,卻放任漫延在低價市場龐大的投機炒作市場,包括包租公囤房只要出租高掛「公益房東」之名就免囤房稅,這種「抓大放小」措施,就是「不公道」政策。
(五)以「打炒房」為名,行「增加國庫稅收」之實,這是「不公義」:財政部每次以打炒房為名增稅,結果房地合一稅加重2.0,房價越打越高,造成轉嫁反效與2011年奢侈稅的反效如出一徹,房價沒下,政府沒責,但實質稅收大增,被增稅的無辜民眾是輸家,財政部成為大贏家,再來個新青安助炒房政策,把打炒房責任就留給拼命的央行進行頻繁的N波限貸,政策矛盾網內互打,以「打炒房之名,行增稅之實」,這叫做「不公義」。
李同榮最後指出,政策打房要針對核心,稅制改革求「公正、公平、公開、公道、公義」,而稅制改革是健全體制,絕非用來打房,稅制打房只會「漲時助漲」、「跌時助跌」,房市漲時添柴火,房市跌時再踹一腳,結局都是反效果,財政部把增稅與打炒房做連結,這是誤導民眾的做法,不足以取。忠言逆耳,希望執事官員能廣納百川,提出「更公正、更公平、更公開、更公道、更公義」的稅制改革,以服大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