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價飆漲,年輕人買不起!專家揭根本性解方,不靠打房也能壓低房價

文 / 胡偉良

近年來,台灣房價持續高漲,民眾購屋壓力日益沉重,年輕世代更是面臨「買不起房」的世代困境。造成房價上揚的原因固然複雜,包含土地供給不足、建築成本上升、投資投機行為,以及市場對房價上漲的高度預期。

然而,根本性的解方,仍需回到供需平衡的本質——唯有大幅增加供給,才能有效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在此背景下,將「都市更新(都更)與危老改建」納入政府擴大內需計畫,不僅有助於帶動產業發展,更是實現平抑房價的重要途徑。

一、都更改建的供給效應:容積獎勵與土地成本分攤

都市更新最大的優勢之一,在於可藉由政府提供的容積獎勵,在原有基地上增加可興建的樓地板面積,等於在同一塊土地上「多蓋一些房子」。這不僅直接增加市場供給,還能降低每戶分攤的土地成本,因為土地成本是房價中最難壓縮的部分,透過更多戶數分攤,單價自然下降。

例如,原本一塊土地只能興建 50 戶住宅,經過都更與容積獎勵後可興建到90 戶,那麼每戶負擔的土地成本可下降近四成,對於最終售價的降低有明顯幫助。

二、減少外購需求:屋主分回與年輕世代承接

​都更改建的另一個關鍵效益,是能直接滿足原地主或屋主的換屋需求。原本想要購買新屋的舊屋屋主,可以透過改建分回取得符合現代建築規範的新住宅,無須再到市場上額外購買,從而減少對新屋市場的額外需求壓力。

同時,對於年輕一代而言,若父母輩參與都更,在改建完成後就可透過繼承或贈與取得新屋,避免在房市高點時承擔高額貸款,也降低了外部市場的競爭需求。

三、規模化街區改建:降低建造成本、提升品質

透過大規模的街區改建,不僅能創造更具規劃性的社區環境,還能在施工過程中產生規模經濟效應。規模化採購建材、集中施工人力與設備、統一規劃管線與公共設施,都能有效降低單位建造成本。

更重要的是,這類街區型都更案往往位於市中心或生活機能成熟的地段,也就是俗稱的「蛋黃區」。當蛋黃區供給量增加,將有效分流對蛋白區與蛋殼區的購屋需求,進而降低外圍區域的價格壓力。

四、穩定房價的臨界點:年供給 15 萬棟

根據市場測算,當每年新屋供給量達到 15 萬棟以上,即可望讓全台房價進入穩定狀態,不再出現單年暴漲的情況。原因在於,15 萬棟的水準足以滿足新增家庭與換屋族群的需求,並逐步消化投資性需求的壓力。都更改建若能每年貢獻數萬棟以上的新供給,就能成為達成這個目標的關鍵力量。

五、容積獎勵與品質提升:創造大量「高規格好宅」

政府對於容積獎勵的發放,往往附帶要求建築必須符合更高的安全與品質規範,包括耐震係數、節能設計、無障礙空間、公共設施配置等。這意味著,透過都更改建釋出的新成屋,普遍都是符合「好宅」標準的高品質住宅。

當市場上充斥這類高規格好宅,不僅能滿足自住需求,也會讓投機者失去囤房炒作的利基,因為供給充足且品質穩定,價格自然趨於合理。

六、改變市場預期:壓低投機心理

房價上漲往往是一種自我強化的循環——民眾預期未來會漲,所以提前買房,進而推升價格。當政府與業界聯手大量推出都更新案,並讓民眾相信「房子會越來越多、品質越來越好、價格漲幅受控」,就能有效抑制這種搶購心態,讓市場交易回歸理性。

七、鼓勵優質中小型建商投入,降低毛利率

過去高地價與高成本環境,使得具備專業能力但資本不足的優質中小型建商難以進場。透過都更與政府支持的擴大內需計畫,可降低土地取得壓力與資金門檻,讓更多此類企業有機會參與。

同時,在供給增加與市場競爭下,建商將不得不降低毛利率,以價格競爭取勝。這種毛利率的合理化,對房價下降具有長期而穩定的影響。

八、政府與產業的雙向承諾

我們(品嘉)支持政府將都更、危老改建與婚育宅納入擴大內需計畫,並呼籲同業一起成為政府此一政策的堅實後盾。透過降低成本、降低毛利率的方式,配合大量釋出高品質住宅,能夠在不犧牲建築品質與安全的前提下,讓房價逐步回歸合理區間。房價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解決之道也需要長期、穩定的供給策略。

擴大內需中的都更改建,正是同時滿足「增加供給」、「提升品質」、「降低成本」三大要素的最佳方案。當業界能穩定地每年推出 15 萬棟以上的新屋,並確保品質與價格的合理性,台灣的房市才有機會真正進入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