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記者胡順惠/台北報導
台灣正面臨人口高齡化與住宅老舊化的雙重挑戰,內政部將提出「老宅延壽計畫」完整規劃,針對屋齡超過30年、樓高4至6層且經初步評估安全的集合住宅,提供室內外管線更新、無障礙設備改善等經費補助,延長房屋壽命。該政策方向獲得業界肯定,但專家認為仍需結合強制修繕機制、建立有效管理組織並培養專業人才,才能確保政策順利落實。
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針對「老宅延壽」提出四大觀點:
一、政策方向正確,但推動太晚
郭紀子對於此政策表示高度肯定,認為這是台灣早該實施的措施。他表示,自己在2017年就提出「人屋雙老」的概念,並憑藉多年物業管理經驗,參與全台2,000多場區分所有權人會議,對社區狀況了然於心,早在當時便已示警老屋問題。
他指出,過去的都市更新條例方向錯誤,僅著重於拆除重建,忽略城市發展與文化保存的平衡,歐洲的城市與建築充滿韻味,而台灣卻不斷拆房、換房,導致城市變得雜亂無章,文化記憶也被破壞。
此外,危老條例推出後,容積獎勵的濫發造成城市內出現大量竹竿型建築,影響都市美學與機能。郭紀子強調,房屋可以透過維護與修繕延長壽命,總統府能夠保存至今,為何一般民宅就一定要拆?他堅決支持老屋延壽政策,認為這是解決台灣房屋問題的唯一正確方向。
二、應結合「強制修繕」機制
郭紀子指出,目前政策只提供補助,卻未見「強制」機制,單靠補助如同都市更新時的容積獎勵,最終只會讓民眾等待更多優惠,甚至變成投機取巧的手段,影響公平性。
因此,他建議政府應採取「強修比強拆好」的策略,針對有重大安全疑慮的房屋,先提供輔導與誘因,若仍不願修繕,則應透過強制修繕措施,由政府先出資整修,再透過代位求償機制追回費用。
此外,政府可引入金融機構資金,確保房屋修繕後不僅維持價值,甚至提升市場價格,進而加快推動速度,避免城市持續老化。
三、建立有效的管理組織

專家給老屋延壽四大建議
郭紀子強調,人若無法組織起來,再好的政策都無法有效執行,現行《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主要輔導11層樓以上的社區,然而全台5層樓以下的集合住宅數量龐大,卻缺乏管理機制,導致老屋延壽推動困難。
他建議政府應擴大輔導範圍,加強基層管理組織建置,協助社區成立管理委員會,並建立交流平台,讓各區社區能互相學習、協助推動政策。
四、培養專業人才支援政策落實
郭紀子指出,老屋延壽政策涉及建築營造、土木結構、物業管理及室內裝修等多個領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然而目前相關技術人力嚴重短缺,現今連外牆整修工人都難以尋找,因為缺工問題使得年輕人不願投入相關行業。
郭紀子呼籲,政府應及早規劃專業人才培訓,並可考慮引進移工,確保未來政策推動時,有足夠的技術人員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