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仕祥
《國土計畫法》的修法風波,後座力愈來愈大。縣市政府將糧食自給率議題踢來踢去,沒人想將土地劃為農業發展地區,而是追逐地價,拼命劃設城鄉發展地區。未來農業只能讓位於發展?「10年前我去做農地調查,包括彰化、宜蘭等農業大縣早已沒什麼年輕人從農,現在年輕人只會更少,都是高齡化,該怎麼辦?」專家坦言殘酷現實。國土法修法之後會更糟嗎?他們提出完整見解。
過去大家常說台灣「以農立國」,但去年底《國土計畫法》(以下簡稱國土法)的修法風波,揭下台灣社會的這一畫皮。儘管農地的總量直接關係糧食自給率的國安問題,但各縣市政府為求地方發展,不願將土地劃設為限制較多的農業發展區,導致爭議頻繁。
雲林縣長張麗善就抱怨,《國土法》將非都市土地劃為四塊(國土保育地區、海洋資源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城鄉發展地區),只要土地被劃為城鄉發展區,土地容許建設的項目多,「地價一定高。」這項根本因素導致各地方政府大多只想將土地劃為城鄉發展地區,或是退一步,不將農地劃為最優良農地、限制最嚴的「農發區第1類」(以下簡稱農1)土地。
糧食自給率踢皮球,沒人想劃農1
比如說,台北市農地幾乎掛蛋,有的也是管制較少的農5,約460公頃,僅佔總面積1.70%;新北市的農發區共3.9萬餘公頃,佔總面積的7.79%,但管制最多的農1只有78公頃。甚至是農業大縣屏東縣,其農發區共劃設13.5萬餘公頃,佔總面積15.8%,但農1只有約5000公頃,大幅縮水,使得農地整體品質下降。
張麗善指出,屏東縣的農發區第1類土地,以前規定必須劃設4萬多公頃,之後卻剩不到零頭,「因為把公有的土地劃為農發區第1類土地,私人的全劃成農發區第2類土地(管制較少)。」屏東縣開了先例,雲林縣也因此重新修正自己的國土功能分區圖,原本6萬公頃的農1,銳減72%,改劃為農2。
土地功能分區劃設過程中出現的亂象,顯示各地方政府為求地方發展,或因地價問題不願得罪鄉親,只能讓嚴肅的糧食自給率問題成為皮球,四處被踢來踢去,回過頭來又讓中央放鬆對農地的管控。
翻開「國土保育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城鄉發展地區容許使用情形表」(俗稱圈叉表),農地的非農用項目足足來到3頁,顯示未來《國土法》若上路,恐怕讓土地的管理更加失序。
如何活化農業,專家建議學習這兩國
但放鬆對農地的管制,真的能讓地方大發展嗎?學者不以為然。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賴宗裕分析,全台灣目前有八成的人口住在都市計畫區,其中又有73%左右的家戶住在六都,代表全台人口早已往都市集中,主要的原因無法脫離工作機會的多寡、薪水的高低,以及良好的生活機能,而這些因素都不是非都會區能短時間內改進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非都土地管制大幅鬆綁,人口也不會回流到鄉下,不如妥善管好非都土地,並做好配套措施來強化農業競爭力,才是長久之計。
「10年前我去做農地調查,包括彰化、宜蘭等農業大縣早已沒什麼年輕人從農,現在年輕人只會更少,都是高齡化,該怎麼辦?」賴宗裕認為,台灣可以學習兩個國家的經驗,一是日本,另一個是義大利。
日本的農村同樣碰到老齡化問題,因此日本政府成立「農地中間管理機構」,到各都道府縣去媒合土地,將一塊塊被棄耕的農地整成大片農地,再承租給專業農戶,創造三贏局面。不想再從事農務的地主能收到租金,專業農戶有更大片的土地增加規模效應,政府則保住了糧食自給率,並解決農地破碎化的問題,整體的生產環境變得更好、有競爭力。
至於義大利,日前義大利國家統計局(ISTAT)宣布2024年農業經濟成果調查,數據顯示義大利的農業產量增加了1.4%,且農業附加價值更成長了3.5%。
賴宗裕說,義大利的大學畢業生,1/3都會去從農,「我們連3%都不到!」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值得政府深思,並將資源投注到正確的地方,而非一直靠補貼,但愈補貼糧食自給率反而愈低。根據農業部的最新數據,2023年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30.35%,創18年新低紀錄。
從農非弱勢,專業農戶平均年賺近200萬
農業部前部長、中興大學應經系特聘教授陳吉仲則直言,雖然部分人將農業視為弱勢產業,但事實上農家所得的成長,並不輸給非農業的家庭所得。政府提供的相關福利措施,以及氣候變遷、全球人口成長等因素加成下,未來從農並非弱勢產業,「大家不應該掉進陷阱,認為被劃為農業發展區就完蛋了,應該顛倒來思考。」
他指出,前總統蔡英文任內,台灣8.1萬專業農戶,平均每戶一年的所得快200萬,21萬主力農戶的所得,平均每戶一年也來到175萬,從收入來看並非弱勢族群。另外,政府給予農戶的福利措施,例如65歲後每月8000元的老農津貼、農民職災保險、農民退休儲金……等等,這些總總加起來,用30年的時間來算,「絕對比把地變更成城鄉發展區賣掉還高,且之後地還是你的。」
雖然就從農的角度來看是這樣,但每位縣市首長為求地方發展,難免不想將土地劃為農發區,而是用途較多、管制較少的城鄉發展區。
陳吉仲說,這顯示《國土法》在實務面與理想面的差距,要如何彌平這段距離,唯有中央與地方多加溝通,規劃好適當的配套措施,讓土地被劃為農發區的民眾不覺得有損失,這些紛擾才會結束,也唯有如此,才是台灣農業的長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