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記者胡順惠/台北報導
內政部日前一句「虛坪改革今年會給明確答案」,再度掀起外界議論,學者認為在房價正值整盤期間,政府推動動力並不大,就算真要推,單從目前規劃降低公設比方面著手,改革力道不大,真正一勞永逸的方式,就是仿效日本,以「實坪制」計價,讓建商比消費者還要精打細算,才能讓房地產真正回歸市場機制。
在台灣,買房計價採取虛坪制,因為買房計價及不動產登記時,房屋面積計算包含主建物、附屬建物(陽台、雨遮)及公設等面積,包含大量非私人使用的空間,常常讓民眾抱怨買下一堆無法使用的空間,這也讓許多人認為「虛坪改革」有其必要性,內政部2023年5月也公告研議「虛坪改革」。
內政部之前提出兩大改革面向
內政部當時提出的版本分為停車空間、容積計算兩大改革面向,將法定停車空間改為「專有」,沒買車位的住戶,將不用負擔車道面積,以獨立權狀與居住公設明確區分;應計容積的一般電梯改為免計容積項目,在免計容積比例上限不變下,可壓縮管委會浮濫空間。
不過,內政部提出的這個版本,目的僅是降低公設比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孫振義表示,去年11月到現在,受到選擇性信用管制、房地合一稅及平均地權條例影響,房價已有稍稍修正,既然房價已有放軟空間,政府這次是否真想處理就有待後續觀察。
孫振義指出,為何政府目前僅討論降低公設,也就是限縮免計容積的範圍,因為這件事相對簡單,因此效果、副作用也會相對較小,假設真正實施,建商能蓋的範圍限縮,民眾購買的公設就沒那麼高,好像房價就能因此下降。
但實際上的情況可能跟大家想得不一樣,孫振義解釋,建商買地時,已經算好期望值,因此最後被懲罰的會是消費者,即便降低公設比,最終總價沒有改變,只是大家買到的權狀坪數會下降。
最有效的虛坪改革:實坪制
孫振義認為,真正要解決虛坪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走向「實坪制」,孫振義指出,當計價時僅以主建築物面積為基礎,將附屬建物與公共設施視為附贈品,那麼購屋者可以清楚知道他們實際購買的私領域空間的價格,是否願意花更多錢購買擁有更多公共設施的建築物,則取決於個人偏好,便不會出現「坪數灌水」的爭議。
實施實坪計價是否能夠促使建商主動降低公共設施比例?孫振義說,答案是肯定的,實坪計價強調的是實際使用面積,這將迫使建商重新考慮其建築設計,以增加實際可使用面積的比例。
孫振義分析,當建商無法再通過增加公共設施面積來提高總坪數時,將更有動力在有限的空間內提供更多實際可使用的面積,這對於購屋者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實坪計價不僅能提高市場透明度,還能促進建商創新設計,從而提升整體居住品質。
雖然實坪計價能提升房地產市場的透明度與公平性,但也有一定的施行難度,孫振義說,長期以來,市場已經習慣了虛坪計價的模式,實行實坪計價一定會引發抗拒情緒,開發商可能會因需要重新調整銷售策略和建築設計而感到不便,實坪計價模式下的單價相對較高,可能會使消費者在心理上感到負擔加重,從而影響購房意願。
孫振義認為,雖然改革期間將面臨諸多挑戰,但通過提高市場透明度、完善法律制度、加強市場教育和技術支持,這些挑戰是可以克服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