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公股銀行色彩濃厚的台灣金聯,標得高雄市2筆土地卻不開發,養地多年後加價轉售,造成建商成本大幅提升。葉家銘攝、壹蘋新聞網製圖
記者葉家銘/高雄報導
多數人對高房價深惡痛絕,然而高房價產生原因眾多,當中不斷上揚的地價,成為墊高房價主因。《壹蘋新聞網》發現有著強烈公股銀行色彩的「台灣金聯」,近年來大舉在南台與建商競標土地,然而台灣金聯得標後土地卻不開發,竟養放數年加價轉售給建商大賺價差,因轉售後價格異於市場行情,高雄市地政局通盤考量選擇不揭露實價登錄,離譜行徑讓地方主管機關和房市專家都搖頭。
台灣金聯買地大賺價差事件回溯到2019年12月,當時高市地政局舉辦抵費地標售,位於小港區孔鳳段82、83、84地號,也就是孔宅6街與孔宅1街口,佔地1385.30坪住2分區土地,標售底價2億607.7萬元,吸引台灣金聯與鑫龍騰搶標,最終台灣金聯以2億5350萬元標得,溢價23%。
然而台灣金聯標下土地並未開發,而是在2022年底釋出並舉辦標售,結果高雄建商華雄建設進場投標,以單坪27.56萬元,總價3億8178萬元標下,一來一往台灣金聯持有土地3年,大賺1億2828萬元,投報率達50.6%!
然而該筆大賺價差事件之所以曝光,在於近期華雄建設開始整地,高雄房地產業界才知道原來台灣金聯土地已賣出;然而查閱謄本赫然發現,土地已於2023年4月完成登記,但弔詭的是土地既然已成交過戶,卻未出現在實價登錄。
針對台灣金聯販售小港土地,土地過戶多時卻未見實登,高市地政局指出,「台灣金聯公司於2023年4月移轉出售小港區孔鳳段82、83、84地號3筆土地予華雄建設,惟查其交易單價明顯異於該區域市場行情,依內政部實價登錄作業手冊規定,不予揭露。」
《壹蘋新聞網》持續追查再發現,台灣金聯大舉購地不只小港土地轉賣給建商,原來高市地政局在2018年9月舉辦土地標售,位於三民區新都段188地號,也就是位於中華二路157巷,佔地面積391.89坪商2用地,當時標售底價1億9691萬7520元,也被台灣金聯以2.35億元購入,並在持有約3.5年也就是2022年5月中旬,台灣金聯再以3億5583萬6120元轉售給善寬建設,一來一往大賺1.2億元價差,投報同樣高達51.4%。
查詢「台灣金聯公司」股東結構,高達25家金融機構均有轉投資,當中包括台銀、土銀、合庫、第一銀、華銀、彰銀、兆豐與台企銀等8大公股銀行。
而在台灣金聯官網推動的政策任務,包括協助降低逾放比率、捍衛金融資產價值、關懷經濟弱勢族群、協助解決債務、創新產業發展等,更在營業項目中有「不動產投資」,不過外界質疑,所謂的「不動產投資」是否就是拿人民的錢高價買抵費地,然後養地數年再釋出,大賺土地增值價差?
對此,高雄房屋市場調查協會榮譽理事長蔡紹豪表示,公股銀行色彩濃厚的台灣金聯,透過標下抵費地,不僅沒開發還轉售建商賺價差,但是建商新購入土地吸收價差後,勢必會反應在成本,等加工蓋屋後就轉嫁到房價,最後變成購屋族是最大受害者。
蔡紹豪認為,若真的要平抑地價就乾脆不要進場買地,因為養地轉售的行為很明顯就是帶頭炒高地價,十分不恰當。
高雄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陸炤廷則表示,台灣金聯股東為公股銀行,這種買地不開發就是炒地!這樣的行為模式早就讓許多建商與公會會員十分不滿。
陸炤廷說,拿人民的錢進場高價買地,買地後不受18個月內開發限制,卻轉賣土地給建商大賺地價增值,這不是養地炒地什麼才叫養地炒地?台灣金聯的行為讓人費解,質疑政府為什麼會支持這樣的組織,因為買地賺價差讓社會輿論觀感十分不佳。
台灣金聯過去以販售價格相對便宜的住宅,屢屢躍上新聞版面博得美名,然而近年來購入南台灣多筆土地,除轉售土地給華雄與善寬建設大賺價差,還有其他購入土地都未開發,當然也未申請建照,據了解,目前囤地在高雄還包括三民區新都段300餘坪土地、楠梓區惠民段470餘坪地、楠梓高雄大學特區藍田東1330坪地、鳳山保成段近200坪地等。
針對「購地大賺價差並囤地不開發」,台灣金聯回應,公司屬資產公司,不動產交易為正常業務行為,當區域建商有購地需求,因此釋出土地,土地交易屬經常性業務,而土地販售盈餘除回到股東也會繳庫給政府,並無炒地行為。
至於《壹蘋新聞網》追問,如果要平抑地價,就乾脆不要進場買地,或是直接用得標後底價釋出給建商,不應加價賣地,台灣金聯對此並無回應,僅一再表示屬公司業務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