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多數人來說,買房花費近半生積蓄,對品質當然錙銖必較。不過房屋集結多項專業技術,尋求專業協助檢驗,似有必要性。只是,實際情況沒那麼簡單……
經過多年的等待,涂先生終於盼到新房正式交屋的大日子;而透過親朋的建議和網路上搜尋相關資訊,知道可找尋所謂驗屋公司協助,在交屋前做房屋檢驗,保障房子具有一定品質。不過在搜尋資訊的同時,涂先生也發現,坊間驗屋公司收費不低,動輒都是萬把塊起跳,而且還缺乏官方的認證機制。
更麻煩的是,驗屋公司的檢驗報告,對賣方並不具約束力;也就是說,要是事後才驗出問題,賣方還是可以不買帳;最壞情況,還是得透過法律途徑解決。這下涂先生又開始猶豫,到底該不該找驗屋公司協助?
想必買新屋的消費者,一定都碰過和以上案例中,涂先生相同或類似的狀況:進行房屋點交時,該不該找所謂的驗屋公司協助檢驗?畢竟買房價金甚高,造屋更牽涉多項專門技術;找相關專業者或單位進行代驗、確保買的房子品質在一定水平之上,是再清楚、簡單不過的邏輯。
然弔詭的是,即便找專業者代驗,也不能保證賣方會接受其結果;尤其有關驗屋公司,官方也沒有任何認證標準或機制,這代表消費者一個不注意,還有可能找到專業度不足的代驗單位;要是真如此,連檢驗報告本身都缺乏足夠參考性,等於花了冤枉錢還沒得到任何保障。
驗屋非強制 屬消費行為
對於以上現況,新北市法制局消保官周繼雄坦言,有關私領域驗屋,官方目前界定為消費行為(糾紛)。原因在於,除非特殊狀況,否則一般消費者並不會要求房屋要達到某種客觀標準,比如陽台長寬一定要符合某種尺寸範圍,只要堪用、不影響基本生活水平,大部分人都可接受、逕行交屋。
再者,部分消費者會在交屋後進行大幅翻修,高價豪宅尤其如此,甚至根本不驗屋。因此私有空間點交,除非賣方涉及違法或危及公安情事,否則就是回歸到合約,官方立場是不宜過度介入;很難訂定一套準則要求起造人,當然也不易套用到驗屋單位或產業上。
國內數一數二知名代驗單位――太古華電實業副總經理吳紹民進一步分析,並非檢驗結果有無約束力,而是爭議兩方都可找專業單位支持自己的主張;而要等到發生爭議,司法單位才會尋求第三公正單位居中協調,決定誰說的才成立。
驗屋產業現況 良莠不齊
不過私領域驗屋這一塊,受到現實面限制,的確缺乏官方認證機制,因此更加良莠不齊;很多是專業性不足或只有半套,就出來走跳江湖。吳紹民舉例,有些同業甚至就只有裝修專業或執照;找這樣的單位,消費者當然得不到一定品質以上的驗屋結果。
那麼,消費者該如何辨別代驗單位的專業度?吳紹民表示,驗屋前可從兩部分切入,第一是否有相關專業背景及證照,通常不需到師級,只要士級就夠;第二是檢驗時所使用及操作的測驗儀器,也需要專業執照。消費者確定聘用前,可要求受聘單位出示這些證照。
再來是看報告內容本身。以太古華電多年經驗累積,驗屋報告應包含兩大項,分別是機電消防及建築裝修;前者主要為弱電如對講機、監視器、無線電視收訊、社區網路(光纖)等,還包含冷氣陽台、衛浴、空調系統等的防排水。建築裝修則有門窗框地板水平、牆面垂直、樑柱泥作、牆面樓板滲水等。
此外,代驗單位還要對照設計圖進行檢驗,更細來說,需參照當時當地的建築法規,比如北部縣市,會要求一般和消防用水的水塔完全分開,南部則無此規定。這些細微項目,如果代驗單位專業度或經驗不足,往往會忽略。
檢驗報告項目 審視專業度
從事後交付的檢驗報告內容,也可看出該單位是否具備足夠經驗;一套可具參考性且專業的驗屋報告,要將法規規範和建議事項清楚分開。前者是檢驗的最低標準,也就是是否有違法情況,再來則是合約內容,即買賣雙方協議,最後才是檢驗單位的建議事項。
然而吳紹民坦言,有關私領域驗屋這個產業,是最近五年、十年才發展起來,這也是產業本身良莠不齊的一大背景因素;早期消費者意識不像現在大舉抬頭,後來因為近十餘年房價快速攀升,許多人窮盡半生積蓄才能買房,當然更加謹慎小心,使得私領域驗屋產業開始萌芽,但規模及成熟度仍不及公設點交或內驗市場。太古華電本身是做公設機電維修保固起家,原本只是服務性質,後來發現市場需求愈來愈大,再者也因為公設點交糾紛大增,因此先從協助公設點交開始接案,委託者多為社區管委會。
原本他們的角色,當然和起造者是對立的;但後來起造者也慢慢了解,如能事先自行檢測,也就是內驗,一來減少日後可能糾紛,再者也有利本身建立口碑、長期經營,驗屋的B to B市場自此成形。
公設點交 個人亦須關心
周繼雄也提醒,一般消費者關心的是自己私領域的檢驗及品質,但比起私領域,公領域不僅攸關社區能否順利運作,更牽涉到社區居住安全。
而且近年建築法規修訂後,新房公設比動輒三成起跳,等於自己買房的價金及空間,有至少三分之一是屬於公共空間;或許自己不是管委會成員,但至少還是社區一份子,一定都會使用到社區公共設施;這樣來看,公設點交還是和購屋民眾息息相關。
於是,目前新北市和產業界合作成立「安居專案」;一方面輔導轄區內各社區管委會順利進行公設點交,另方面也主動稽查,以期降低相關糾紛發生機率,同時更提升公共安全質量。
驗屋找專門 自保第一步
再回到私領域驗屋,吳紹民的比喻淺顯易懂;他表示,房屋檢驗就像身體檢查,就算沒有做,只要無立即性問題,日子一樣過。但做了,至少能夠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態,乃至預防可能病灶產生,房屋檢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做身體檢查,想必大家都會先檢查健檢單位的證照或儀器,甚至尋求具口碑品牌的機構;同理,驗屋也該如此。
尤其站在房屋相關領域,龐雜且又高度專業度的角度,一旦消費者確定要驗屋,就該找更專業且有經驗的機構。這除業者自律外,還有賴消費者自身事前做足功課,否則確實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反淘汰現象,長遠來說對消費者、對產業端都不是好事。
總歸一句話,別讓自己權益睡著了。購屋乃一生最大筆消費,建議消費者慎重考慮再多列一筆驗屋預算,只是購屋價金甚至室內裝潢修繕費用的零頭,但可讓自己更清楚了解購買房屋的狀況;且更像是打預防針,萬一日後產生爭端,至少自己的主張有憑有據,且有專業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