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房市利空來襲,再等下去能買到便宜嗎?專家解盤。圖/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攝影
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台北報導
近期政府打炒房、3月中旬央行升息,美國邁向升息循環與縮表,近日新台幣貶值也擾動台股,上述多項金融市場變因,也會牽動到房市,面對通膨來襲,若要期待這些利空因素造成「房價下跌」,並採取觀望、別太早買房,專家認為,恐怕會有盲點與幻覺,錯失購屋機會。
高源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所長陳碧源指出,近期不少人討論「別太早買房」,但他剖析,許多人認為被動收入的股息或殖利率可戰勝房地產的增值率,但盲點在於殖利率是名目的,而物價上漲率每年在1%到2%甚至更高之下,其實本金名目或許不變,但實質購買力或價值,卻也跟著變薄。
房地產恰巧相反,「房地產為什麼會漲?」陳碧源分享日前開車的經驗,他行車途中遇到紅燈,踩煞車等紅綠燈,但沒多久他驚恐發現,「奇怪,我的車子怎麼正在緩緩往前移動?」因而拚命踩腳煞車板但卻無效,以為是煞車壞掉了,結果坐在副駕駛座的老婆提醒他,「是停在路邊的車突然往後動,所以才會感覺我們的車在往前走。」
「原來是視覺錯覺。」陳碧源說,房地產也一樣,它就是物品,是它漲價了,還是你的錢變薄了?實質價值或許它沒有變,但正因為錢變薄了,所以房價的名目價格就增加了。這的理論,就是老一輩所說的「房產保值說」,或「房產抗跌說」。
所謂房價變動率的基本面就是「1+物價變動率+經濟成長率」,看什麼時候發動。陳碧源說,近幾年有些人會鼓吹見高點賣房,但如同無殼蝸牛運動發起人李幸長當年「賣房等下跌」一樣,1987年以60萬元在中和買房,12萬元自備款,其餘房貸,結果1988年房價飆漲到160萬元,他很開心賣掉房子,賺了100萬元,暫以租屋方式等待房價下跌後再買房,但房產是又硬生生的漲上去,追也追不回來。
陳碧源表示,他並非鼓吹大家都去投資不動產,但是民眾必須要知道房地產的本質是什麼,房地產價格的本質又是什麼,不能只是聽那些長期「喊買不如租」、「喊房子要下跌」的人的觀點,要自己去理解「晚買不如早買」的認知及房地產的正確意識。
圖 房市利空來襲,再等下去能買到便宜嗎?專家解盤。圖/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