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不起的未來!現代人嘆:是誰喊高了房價?

圖 / 圖片取自 Shutterstock。


文 / 李偉麟

近期央行、內政部接力祭出打炒房政策,力道之大,甚至動用到前所未見的《刑法》。但是,各項政策對房價似乎沒有發揮預期的抑制作用,反而有「愈打愈高」的態勢。不禁令人探問:房價真的是被炒高的嗎?

回溯政府之所以打炒房,正因為一年來全台多個縣市的房價上漲,且漲勢不歇。

然而,國立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安富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執行長馬瑞辰說,「這幾年房價上漲的主因,並不是炒作炒高的。」

實價登錄2.0產生比價效應,推升房價

2021年11月全國清華安富房價指數,較上月增加0.41%,較去年同期增加4.23%,各縣市房價皆正成長,尤其中南部的強勁漲幅,帶動全國市場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並創歷史新高。

代表全國高達12000餘家建商的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楊玉全,則指出中美貿易戰地緣政治的影響。他表示,「有大量的海外資金回台投資,當資金變多,利率低,再加上人們預期通膨心理,就會想要置產。」

「反倒是雙北,相較起中南部的熱絡,這兩年漲幅顯得有限。」馬瑞辰指出,觀察近一年來全國房價表現,到2021年11月為止,6都的漲勢趨緩,反而出現了外溢效應,也就是6都週邊的城市,例如高雄旁邊的屏東、台中旁邊的彰化、新北旁邊的基隆與宜蘭,指數顯示漲幅較明顯。

但是,房價之所以上漲,有來自外部的效應。其中讓人驚訝的,竟然是由於實價登錄2.0的實施。

馬瑞辰說,實價登錄2.0的登場,使得資訊更加透明,墊高區域行情,因為A建案的價格一登錄,後來變成推出的B建案的地板價。他說,「房地產跟其他商品一樣,都會有比價效應。」

「通膨、原物料、低利率,都是造成房價上漲的因素。這些問題不只發生在台灣,也不是建商造成的問題,」馬瑞辰認為,房地產可以是投資工具,見漲就打,不如把重點放在如何健全市場還來得更重要。

此外,他也指出,房價上漲是好事,代表城市有利多、有發展、有公共建設和民間產業投資,像是今年許多電子廠在台灣加碼投資設廠,帶動人口移入,房價跟著上漲;而房價上漲也代表人民的財富在增加。如果動不動就把房價上漲當成洪水猛獸,就顯得本末倒置了。而且,據統計,台灣的房屋自有率高達8成。對於擁有房地產的人,當然是希望房價上漲。

年輕人買不起房子?關鍵在所得

雖然台灣的房屋自有率高達8成,但社會上經常出現「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聲音,希望政府平抑房價,讓「住者有其屋」。

「買不起?要看買不起哪裡,」馬瑞辰意味深長地說。他指出,「如果說買不起指的是台北市蛋黄區的房價,那全國絕大部份的人是真的買不起,不是只有年輕人。」楊玉全也提出數據,破除「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說法。據統計,買房子的人,年齡在30歲至49歲之間者,高達64%。

「我認為與其討論買不起,不如退一步來看,關鍵其實在需要增加所得,」馬瑞辰一針見血地指出。馬瑞辰口中的「所得」,涵蓋範圍包括政府、產業及個人,也就是政府應鼓勵房產交易,可增加稅收;政府應協助產業轉型,除了增加稅收,更重要的是企業多賺,就有能力幫員工加薪,讓人民的收入提升;人們的所得提升,等於是購屋能力提升。

借鏡南韓經驗 增加持有成本效果不彰

觀察這幾波各層面齊發的打炒房措施,馬瑞辰相當肯定選擇性信用管制的作法,因為必須控管金融風險,以免釀成金融風暴,而不正常的預售屋紅單轉移,也的確需要管制;但是對於有閒錢卻不能買房子,以及用囤房稅來增加持有成本,他建議政府要三思而後行。

此外,針對內政部提出草案,將增訂私法人取得「住宅用」房屋許可制,馬瑞辰認為,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採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這讓我好奇,用這樣的方法限制投資不動產,是不是變相不鼓勵人民投資台灣?!」

馬瑞辰也以南韓的經驗指出,以綜合不動產稅的方式增加持有成本,結果不可行,持有成本被轉嫁給下一手的購屋人或房客,房價和租金並沒有如預期般下跌。

政府應保障人民「居住權」,房地合一稅可補貼

壓抑自由經濟的投資需求,而且長期來看,房價還是上漲的,馬瑞辰提出,不如把房地產的居住權與投資權分開,對症下藥,讓沒有足夠能力買房子的年輕人能夠有地方住,讓想要投資房地產的人也能夠得到滿足。

楊玉全建議政府可以年收入做為標準,給予有居住需求的年輕人購屋或租金補貼。如果以一年補貼50萬戶計算,平均每戶每月補貼6000元,目前從房地合一稅的法定稅收用途其中住宅政策就可以來支應。

造成房價高漲原因有很多,除了原物料和缺工導致成本上升,以及土地稀有性價格高漲,消費者預期通膨心理,都是推升房價的「元凶」……學者和公會代表不約而同呼籲,政府應疏導資金投資管道,而非採不斷加稅來壓制房價,才能真正健全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