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今日公布最新「台灣消費者預期與政策反應調查」顯示,中央銀行去年9月第七波信用管制使房市在今上半年呈現「量縮價跌」,但未減緩民眾對中長期房價上漲預期心理,預期半年後房價會上升的消費者將近六成,有七成一的消費者認為三年後房價會上升民眾也高達七成一。
消費者對物價的預期是影響物價的重要因素之一,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總體經濟預測小組自2023年10月起,每半年進行一次「台灣消費者預期與政策反應調查」,掌握消費者對物價預期。
中研院副院長彭信坤表示,由於政府發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屬於科學調查,與一般民眾對物價感受有差距,因此這項調查可以視為民眾的「體感物價」調查,了解消費者對生活成本的預期。
結果顯示,消費者預期生活成本(經常性生活之整體開銷)在一年後會增加比率為60.8%,平均上升幅度為11.6%。比去年同期預期增加比率63.8%,平均預期上升幅度12.9%,兩者均微幅下降。
至於對未來CPI走向預期,雖然CPI已經走跌,但高達八成九認為一年後CPI會上升,且超過3/4民眾預期一年後過超過2%警戒值,較去年同期預期上升比例更高。預期上升幅度的中位數為2.5%,仍處高檔。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淑珺解釋,由於本次調查時間為今年4月1日至22日,當時正好遇到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且當時台幣貶破33元,因此民眾普遍預期美國關稅政策將造成各項生產成本上升,影響民眾對生活成本上升判斷與預期。但現在情況完全扭轉,關稅利空淡化,且新台幣轉為強勁升值。
在政策反應調查部分,主要了解民眾對中長期(半年及三年後)房價上漲預期心理。
中研院經研所指出,以內政部住宅價格指數和信義房價指數來計算,2018年至2024年的年平均成長率分別上升6.58%和8.12%,遠高於CPI總指數及房租的同期年平均成長率(1.61%、1.40)。為減緩房價上升的壓力,央行自2020年12月起開始施行一系列的信用管制措施。由於房價與物價漲幅差距在疫情後進一步擴大,央行於2024年9月開始執行的第七波信用管制使房市在2025年上半年整體呈現「量縮價跌」的趨勢,初步顯示對2025年上半年房價有達抑制效果。
不過央行管制措施顯然未改變消費者對中長期房價上漲的預期。調查顯示,只有三成六消費者預期半年後房價將會下跌,與今4月調查時差異不大。而預期半年後房價會上升的消費者則將近六成,其中多數認為半年後房價上揚幅度小於5%,平均預期漲幅為2.7%。
至於較長期的預期,有七成一的消費者認為三年後房價會上升,與今4月房價相比,平均預期上升幅度為4.8%,比近年來房價指數的漲幅低。顯示儘管今年上半年整體房價下跌,但消費者對中長期房價上漲的預期不易消除。
圖   央行去年9月第七波信用管制使房市在今上半年呈現「量縮價跌」,但未減緩民眾對中長期房價上漲預期心理。房市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 友善分享消息,如有不妥請通知即會下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