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爾地區房價飆升,迫使政府近期再度推出多項重拳打房措施,包括限貸上限6億韓元(約新台幣1,400萬元)、多屋族貸款成數歸零、強制自住、縮短房貸年限等,政策強度遠超台灣。專家指出,政策短期內雖能抑止炒作、澆熄房市需求,但長期來看,供需才是左右房價的關鍵因素。
當前在建商及屋主收手、供給萎縮情形下,部分地區供需兩端失衡,反而放大不動產稀缺優勢,導致其價格高居不下,其次,過度嚴厲的限貸,更排擠中產、年輕族群等換屋或首購需求導致房市朝向「有錢人市場」集中,市場更加M型化。
觀察兩地政策,591房屋交易網新聞公關課主任畢務潔表示,除了都是透過管控房貸等方式,亦即從金流來下手,然而其中仍有區別,像南韓力道之重,其中不光限縮首購房貸,更限制貸款成數、年限、總額等範圍,可說已達到無差別式的打防地步,如今當地不只換屋族,連首購等剛性需求等族群房貸同樣是難逃倖免。倘若相同方式套用在台灣,恐怕不只將影響房市,更將牽連金融、房產、甚至營建等多項產業,也因此央行才選擇採取漸進式管控,力道相較之下顯得溫和許多。
對於市場後續,這類嚴格的信用管控,畢務潔認為,短期內雖能達到有效降溫的作用,但對於對於滿手現金的多屋族或法人仍能透過其他資產出手,影響相對有限。且在新建案、中古屋釋出大量減少,不只蛋黃區主力產品價格仍是居高不下,部分蛋白重劃區價格同樣高居不下,導致激進式的政策猶如雙面刃,只能治標卻無法治本。
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則表示,目前台灣的房市冷卻進行式,都在可受控範圍,還不至於有新的政策再推出,尤其韓國這種等同直接槍斃式的打房方式,在先前房市過熱階段也未推行,現況更無施行必要。此外,近期央行又提及銀行在房屋放貸依然偏高,兼之已有建商傳出受大環境不佳而有停工消息,要是還像韓國的猛藥打房措施,房產重擊死亡不說,勢必讓台灣金融經濟都被拖下水,都非台灣施政風格,如果真要參考,亦會溫和許多。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 友善分享消息,如有不妥請通知即會下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