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為何跌不下來?專家揭「死撐」背後心理戰

發佈日期:2025/05/09  【文/記者張瀞勻】
儘管央行限貸政策持續發酵、市場買氣走弱,但房價卻未如預期大幅下修。對此,專家指出,房地產市場當前陷入典型的「有行無市」現象,買賣雙方都選擇按兵不動,使成交量探底卻難見價格鬆動。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分析,台灣民眾買房心態長期「追漲不追跌」,往往錯過真正的相對低點。他指出:「如果把房價歷史線型拉出來看,每波價格修正、成交量低的時候,往往就是相對低點,履試不爽,前一波空頭典型就是2015年、2016年,但當下大家總期待能更低的價格,導致市場成交量始終低迷。」

何世昌強調,房地產本質屬於「低變動率、低風險」標的,多數時間處於溫和變動區間,只有在重大利多或利空出現時才會劇烈波動。他也指出:「去年底市場一面倒看衰國內房市,但今年在股、債、匯歷經驚濤駭浪之後,反倒是房地產展現出相對穩健的波動率。當然,這不是說房價不會跌,而是變動幅度較小。」

另一位專家,高源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所長陳碧源則進一步解析目前價格難以鬆動的原因。他表示:「當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時,除非有外力因素,否則售屋者往往會把他當初買房的價格,或是最近房價高點作為參考價,不願意賣低。」這種心理導致賣方即使不開出極高價格,也常選擇「不如不賣」,進一步造成市場交易冷清,卻不見顯著的破壞性價格。

建商方面也是類似的邏輯。陳碧源指出,建商考量自身成本與資金鏈壓力,不輕易降價,而是採取贈送裝潢、減少頭期款、或降規應對市場。「除非資金鏈斷裂,才會真的『死心』或被迫出場,才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他認為,現階段市場呈現震盪格局,來自於部分原始取得成本較低的賣方,願意小賺即賣,先行出場。「這是經濟行為中的確定性效應。當市場有風險時,已經有利潤的一方會為了規避風險選擇先下車。」

不過,陳碧源也指出,即便有部分願意讓價的賣方,但買方心態同樣受到「損失厭惡」影響,擔心買到即賠,因此傾向暫緩進場,觀望氣氛濃厚。「大家還是參考過去的高點在心中,不願輕易接受現實調整,加上高交易成本,也讓賣方不急於讓價。」房市目前的僵局,正是心理博弈與經濟現實的交錯結果。短期內要出現明顯價格變化,恐怕仍需更強烈的市場觸媒。




圖    儘管央行限貸政策持續發酵、市場買氣走弱,但房價卻未如預期大幅下修。(圖/資料照)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 友善分享消息,如有不妥請通知即會下架刪除。